English

为了明天的忧虑

1999-03-0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孙钊 我有话说

不久的将来,中国所有的城市家庭都将成为三口之家。家庭的形态、家庭的一系列价值观念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成为一种必然。一个难题凸现出来:独生子女的生态环境(特别是家庭)的重要性和困难性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。它已经成为中国许多难题中的一个——事实上它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,这就更加人为地强化了它的难度。《100个中国孩子的家庭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,希望出版社)的作者们选择了这个冷静的切入前提,走进了100个孩子的家庭,以生动的笔触和沉重的思考写下了这份调查报告。

100个孩子的家庭在中国人的家庭总数里能占到多少比例,我不清楚,但是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100个孩子的家庭已经足以为我们提供一种非常重要的参照和依据。在家庭类型上,他们包括了单亲家庭(以及准单亲家庭)、破损家庭、过度爱的家庭、失落了爱的家庭、富有家庭、贫困家庭、知识家庭、工农家庭、失业者家庭、社会主流家庭、社会底层家庭……它们几乎一一对称地存在着。在问题类型上,它们有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各种情形,比如失学问题、厌学恐学问题、溺爱造成的低能问题、望子成龙的认识误区问题、富有家庭孩子心理障碍问题、少数孩子的早熟早恋问题、单亲孩子的生活和精神负担问题、贫困家庭孩子的困境问题、堕落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问题……。《报告》至少在这两个层面已经概括了相当大的一部分,非常真实、生动而富有说服力。不少篇幅则极有感染力和震撼力,催人泪下,启人深思。我们知道,对于社会问题的剖析,可以是理论上的研究探讨,也可以是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。后一种形式则因为它的可读性而拥有更多的读者,更能引起社会的关注。这也是近年来这类文体所以得到社会青睐的主要原因。《报告》正是属于这样的文体,它让大量的事实说话,没有掩饰和夸张,也很少有故作惊人之语。它的力量在于真实:它是一份可靠的抽样调查。

从理性上和感性上我们都可以看到,多子女家庭中父母的爱分给了每个孩子,而父母对于下一代的希望分解为对于每个孩子的希望,这是整体的分解也是单个的聚合。当然在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农村还明显存在着重男轻女的倾斜,《报告》中所调查到的农村家庭也是如此。它所提供的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则完全不同,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和可以想见的,因为是独生,人们把本来属于多个孩子的爱高度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,对于“这一个”独苗给予最大限度的关爱;也是因为独生,人们同时把对于多个孩子的希望压在一个孩子的肩上,对其寄以更多更大的希望,也自然要给予更高的要求,在一定意义上也就需要收敛对他们的爱。这是一组悖论;另外,从生活的实践上看,中国人长期习惯生态上的低标准,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逻辑上退而求其次的思维定势,这种思维移用到孩子身上就是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,从非常高的要求滑向放任自流,听其自然,也就是从溺爱孩子到迁就孩子的不上进。这又是一组悖论。陷入悖论就如同进入一个走不出去的怪圈,许多家庭的失败就在于走不出这样的怪圈。

谁都不会否认,孩子是世界的未来,未来永远属于孩子。100个中国孩子的家庭报告,正是着眼于未来,从一个广阔的视角对这个问题的透视。它在对许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描述中投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审慎。

如果你有机会读到它的话,你也许和我会有同感:《100个中国孩子的家庭报告》非常适时地在我们的耳边敲响了世纪的警钟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